既然我們已經探討了台灣中央銀行(CBN)對於銀行向銷售點(POS)操作員出售現金的處罰政策,那麼現金販子的情況是否真有所改變?誠然,儘管新推出的罰款制度對目標銀行施加了1.5億新台幣的懲罰,但在這樣一個深層次的問題面前,這樣的政策是否真的有效,仍然值得深思。
台灣的現金短缺問題
台灣的現金短缺問題並不是近來才發生的。在去年底,台灣中央銀行啟動了一項針對假幣的爭議性貨幣重新設計政策,其目的是減少銀行外的現金流通。但此舉隨即引發混亂:自動取款機排隊長龍,銀行櫃台前人潮洶湧,無現金支付的消費者只能苦苦等待。
即便貨幣重新設計計畫被擱置,現金短缺的局面仍然沒有好轉。反而是黑市蓬勃發展,POS経營者和現金販子趁機抬高現金價格交易,尤其是新鈔,成為搶手商品,使得許多台灣人想要取得現金就必須支付額外的費用。
文化是否為一部分原因?
問題的一個重要面向在於文化因素。在台灣,尤其是在各種慶典上,發送整疊的新鈔以表達祝福是一種深植於人心的習俗。這種對完美狀況下的現金需求催生出一個黑市,依賴於社會規範以及系統性的不效率而茁壯。
罰款措施是否奏效?
從表面上看,1.5億新台幣的罰款似乎是一種強烈的威懾手段。參與非法出售新鈔的銀行將面臨巨大損失,特別是中央銀行有能力直接從其準備金帳戶中扣除罰款。然而,真正的挑戰在於執行力度,這也將最終決定政策的成敗。
銀行每天處理數以千計的現金交易,要辨識出非法銷售並非易事。在許多案件中,是銀行職員暗中將新鈔轉賣給現金販子,這類交易通常是非正式的,並不會留下顯著的書面痕跡。除非有明確的方法來追蹤新鈔的去向,否則即便是審計可能也會疏漏。
台灣國土跨度廣大,各地銀行分行數以千計,讓中央銀行能夠有效地監控每一個地點可能是不切實際的。而即使罰款被執行,問題仍然在於它是否具有足夠的懲罰力來遏止此類不當行為。
對現金代理商的影響
POS經營者和現金販子在這個生態系統中扮演關鍵角色,特別是在銀行分行和自動取款機稀少的地區。他們已經成為取得現金的不二選擇,儘管通常收取高額費用。
如今,如果銀行為了避免被罰而緊縮新鈔的流通,那麼這些經營者該何去何從?他們可能面臨更高的成本來取得現金,而這些成本最終將由依賴他們的客戶承擔。經營者承受著壓力,而一般民眾則成為最大的受害者。
反過來說,新鈔的稀缺性也可能刺激黑市需求激增。現金販子可能提高加價幅度,這對中央銀行來說將製造更大的挑戰。
結論
儘管1.5億罰款看似朝著正確方向邁出了一步,但如果沒有更強的執行措施和制度改革,其解決現金危機的機會仍然有限。銀行、現金販子和POS經營者構成了一個深層次的系統,單靠罰款無法瓦解。
除非中央銀行即時處理問題的根源,包括現金分配方面的低效、文化對新鈔需求的影響以及透明度的不足,否則台灣人將繼續承受現金短缺和成本上漲的困境。目前看來,這一新的政策彷彿只是對創痛的表面處理,而在傷口深處仍然需要更為徹底的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