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銷界如何在法律與創意挑戰下運用 AI

隨著生成式 AI 工具逐步優化創意製作過程,讓行銷人員在大規模個性化內容的道路上走得更遠。然而,並非所有行銷人員都願意將 AI 視為最終的行銷資產,尤其是涉及人類肖像的廣告素材。

大多數行業已採用生成式 AI 來製作從提案到行銷資產的各種內容,但創意和法律挑戰正阻礙全面採用。行銷人員擔心如果消費者覺得創意作品是虛假宣傳,可能會對品牌聲譽造成風險。Lupine Creative 公司的創辦人兼執行長 Kate Wolff 表示,缺乏真實感可能會產生認知失調,這是她認為不值得的風險。因此,他們決定不在終端廣告中使用 AI 生成的人類肖像。

品牌如何在 AI 使用中把握平衡

例如,Liquid Death 和 Columbia Sportswear 對生成式 AI 的使用持謹慎態度,除非它以明顯的方式表現出來,並且讓消費者能夠看出。在這方面,Liquid Death 使用 AI 工具來編寫和優化代碼、自动化任務和其他後台工作,但仍優先考量傳統創意。Columbia Sportswear 則使用生成式 AI 來提高工作流程的效率,但對於面向消費者的廣告仍保持懷疑態度。

隨著社交媒體上 Gen Z 表現出對 AI 內容的抵觸,許多品牌押注於消費者更偏好真實的內容。他們認為這是一個安全的選擇,因為有數據顯示消費者反對品牌在廣告創意中使用 AI。

法律風險與文化阻力

除了公關問題外,AI 公司面臨的法律問題也逐漸增加。近期,迪士尼、華納兄弟探索和 NBC 環球對一家中國 AI 公司 MiniMax 提起了版權侵權訴訟。之前,他們也曾對 Midjourney 提起過類似訴訟。數家出版機構和新聞組織,包括《紐約時報》,也正在起訴 OpenAI。

在法律上,許多問題尚需解決。有些品牌與代理商正在考慮讓客戶承擔風險,或者是製作公司承擔風險。面對不確定性,品牌、代理商和 AI 公司之間責任歸屬的界限變得模糊不清。

創意應用的進步與反思

今年夏天,Popeyes 與網紅 AI 創作者 PJ Accetturo 合作發布了首個 AI 生成的 Diss 曲。為了避免版權問題,每個元素從歌詞到視覺皆是原創並完全清除。同樣,品牌在使用生成式 AI 時需小心拿捏,避免因文化或法律問題而失去控制。

總之,各品牌在生成式 AI 使用上,需走在創新和法規的鋼絲上。他們一方面探索創新,另一方面追求不致於落入文化或法律困境的平衡。

Wolff 最後表示:“我們認為 AI 能為創意過程帶來巨大價值,但在人物刻畫方面,人類工藝和真實性仍不可妥協。”這正是品牌信任的基石,也是大眾回應最多的方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