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,我們正步入一個合成社交的時代,而這同時也對市場行銷帶來了新的挑戰與不確定性。作為行銷界的先鋒,尤其是那些嚮往於創新和持續變革的企業,應該緊密關注這些技術的演變。以下,我們將透過五個問題來探討這個新的合成社交時代,以及這一切對行銷人意味著什麼。

1. AI影片應用程式在法律與倫理上對品牌是否安全?

在這個充滿挑戰的過程中,品牌的安全性變得至關重要。從品牌形象到版權、再到知識產權及假資訊,這些都是行銷人擔心的主要問題。特別是在美國政府加緊推進AI跑道的背景下,潛在的監管措施也讓許多公司處在風險邊緣。

如今,包括迪士尼、環球及華納兄弟等好萊塢巨頭皆對像是Midjourney這類AI平台提告,指出其涉及版權侵權及使用權,而這或許將為AI在知識產權上的使用樹立新的標準。許多客戶對AI技術背後的"黑箱"操作有所顧忌,因無法確定這些平台所使用的數據集是否安全,特別是為了創建內容時,究竟是使用了什麼來源。

2. 消費者會否拒絕合成AI內容?

在合成社交時代,消費者對於AI生成的內容抱持著既期待又焦慮的心態。然而,一些初期使用案例,如可口可樂的假期廣告,讓行銷人對AI生成的"人性化"內容感到不安。這些內容常被詬病有種"AI光澤",儘管較為高端的AI生成藝術作品,如Sora 2,將其視覺效果提升到了一個新層次,但仍存在不自然和過於完美的感覺,使得這些作品的終端使用受到限制。

3. 合成影片將如何影響創作者經濟的經濟學?

AI影片創作工具允諾可以更快、更低成本地創建內容,但在創作者經濟中,許多人開始關心授權聲音、外貌或個性的經濟性問題。出版商已經開始簽署授權協議,允許AI公司使用其內容收取費用。

行銷人斯蒂芬娜·娜塔莉表示,我們正開始看到外貌授權的潛力,這可能會在未來普遍,而這對於品牌來說是個新的挑戰,因為大多數品牌尚未準備好迎接這些轉變。

4. 這些工具能生成高品質的消費者導向內容嗎?

AI如Sora等應用程式模糊了AI與現實的界限。然而,行銷人表示,大多數影片生成工具仍需人類介入才能創造高品質的影像。甚至最好的創意指令也需辅以人類的操作,才能實現理想的結果。

更多的AI生成內容可能會造成同質化海洋,使AI產生的影片彼此間難以區分,對於希望在日益擁擠的數字市場中脫穎而出的品牌來說,這是不小的挑戰。

5. 合成內容是否會充斥社交版面?

隨著AI影片工具的普及,"AI劣質產品"成為了新的擔憂,行銷界擔心合成內容的泛濫會影響消費者的購物體驗,讓平台品質下降。技術平台如OpenAI與Meta持續推進合成社交流,某些消費者可能會對這類合成內容產生疲勞。

大多數受訪的行銷人仍將AI工具的應用局限於內部使用者,直至在創意控制、知識產權及使用者感知等方面獲得更清晰的答案才會推向市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