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現今的行銷策略中,許多品牌因追求短期表現而困在一個名為“惡性循環”的陷阱中。這種困境讓企業投入大量資源於短期的、易於衡量的指標上,而忽視了長期的品牌建設,導致品牌價值下降,回報逐漸減少。要打破這種惡性循環,我們需要重新審視我們的行銷測量方法。

被困在惡性循環中的短視思維

根據WARC的"Multiplier Effect"報告,過度依賴短期效益正在侵蝕品牌的長期增長。一味地追求點擊率、轉換率和廣告花費回報(ROAS)使得我們忽視了品牌的健康發展。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不只是單純的調整媒體策略,更重要的是要改善我們的測量方式。

全面刷新:重塑行銷策略

數位轉型時代中,效能行銷迅速成為首選策略,以其即時可觀的成果獲得許多企業的青睞。但是,隨著時間的推移,品牌開始意識到短期收益其實是在犧牲長期品牌建設。重新找回品牌行銷的價值並非易事,尤其是在重視短期效益的企業文化中。不過,通過引入創新測量方法,可以讓品牌行銷與效能行銷相輔相成,從而支持企業的長期發展。

衡量方法是缺失的關鍵

當品牌與效能行銷各自獨立運行時,即使是最優秀的策略也可能受限於分裂的成效測量與資源競爭。錯誤的測量會導致長期價值被短視的效益要求所掩蓋。為了解決這一問題,品牌需要在行銷全流程中建立統一的評估標準,這樣不僅可以證明品牌的價值,更可以在行銷策略的設計階段就開啟優化進程。

建立評估全流程策略

品牌的全方位行銷投資必須對業務結果負責,這意味著需要消除內部隔閡,投資於全面的測量系統,以便實時採取行動。跨職能的小組、統一的目標和報告架構將有助於創建更具靈活性和增長專注的文化。

消除品牌和效能之間的隔閡

品牌需要將創意、媒體和數據分析團隊的KPI聯繫起來,不只是簡單的點擊和轉換,而是全面增長的新客戶拓展、品牌忠誠等。

投資於全面測量

打破惡性循環需要一整合多元化的測量方法。例如:

  • 媒體混合建模(MMM):可以吸納第一方數據,並衡量品牌媒體的“基礎構建”效果。
  • 增量性測試:如地理匹配市場或受眾退出,可以分離品牌活動對流量和轉換的影響。
  • 品牌提升研究:揭示意識、認知和購買意圖的變化,與行為信號相結合,形成品牌表現的全景圖。

使數據立刻可用

行銷中最大的錯誤之一是將分析與測量當作事後確認的功能,而非策略驅動力。通過即時的數據分析,行銷者可以立即看到頂端漏斗活動如何影響中下遊行為,這也能促進更靈活的策略調整。

從惡性循環到真正的增長

當企業走出惡性循環,它們能夠在提升品牌投資的同時實現收益增長。一些成功案例顯示,不僅品牌支出得到了證明,而且消費者獲取成本也低於許多效能渠道。

走出惡性循環的道路

解決惡性循環的不是一次性的模型變動,而是要重新思考行銷績效,這意味著:

  • 擴大績效定義以涵蓋品牌成果。
  • 設計反映人們作出決策過程的測量系統。

今日的行銷需求既需要責任感,也需要野心。未來屬於那些能夠在整個消費者旅程中證明價值的行銷者。我們應該問一個更好的問題:

  • 我們應該如何測量真正重要的事情?